DSC08674.JPG

 

 

 

昨天看電影台播放「愛的麵包魂」,陳漢典扮演的糕餅師父做了最受青睞的菠蘿麵包,表面上的菱形格紋紋路好深又銳利,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做的菠蘿麵包,食譜是來自周老師的美食教室「十四種好吃的傳統甜麵包」,紋路並沒有那麼明顯,那是甚麼原因造成的呢?(~ 文末後記:周老師解惑 ~) 

DSC08701.JPG

 

我在製作過程當中,也有想過紋路該怎麼處理會比較漂亮?所以,我的菠蘿皮有用刮刀切的,有自然裂開的,有厚的,有薄的,但最後的發酵狀況,真的影響很大,濕度與溫度在沒有科技產品(如:發酵箱、溫度計)的助力下,很難品質一致。

看老師的留言版回答別人的問題後,我想我的問題答案是:

1. 菠蘿皮麵糰一開始就切的不好,深淺不一,有的還斷開。

2. 最後發酵環境太濕了。

3. 烤箱溫度不均。

這份食譜的基本麵糰可以分成12個,所以兩種口味,菠蘿和起酥各有6個。

下面的照片左邊兩個是起酥肉鬆麵包,右邊三個是菠蘿麵包,用刮刀切的紋路。表面有抹蛋液。

DSC08637.JPG

 

 

當我把麵糰分好並揉成12小團時,說真的,一度感覺我可能會失敗,因為實在好小喔,沒想到等到發酵完,竟然和市面上的麵包大小差不多。尤其是起酥,我用的是烘焙店賣的一般起酥片,當起酥片蓋上小麵糰時,我真的有點兒失望,怎麼兩樣東西的尺寸差了一倍以上?但是,回頭一想,反正是第一次,我也有照老師的食譜份量做,應該差不到哪裡去吧!?就這樣,硬著頭皮,把12個麵包都做好了。

DSC08660.JPG

 

DSC08668.JPG  

 

用切的紋路雖然沒有很明顯,但也蠻好看的。

DSC08639.JPG

DSC08672.JPG

 

沒想到麵糰的發酵力量那麼大,蓋著起酥皮的小麵糰,竟然可以脹到幾乎跟起酥皮一樣大,而且還是圓滾滾的,很可愛耶!

DSC08642.JPG

 

 

這一批烤的時間,我有縮短些,因為我家的麵包要吃之前,總是會再進小烤箱烘烤,因此現在就不要上色太深,但麵包還是有熟透,不知道這樣作法對不對?

DSC08691.JPG

起酥的層次都有膨起來,吃起來當然和市售品有差異,但是,小朋友吃了我做的麵包之後,去逛麵包店就比較不會再買我做過的喔!呵呵^^

DSC08694.JPGDSC08690.JPG

 

 

下面這三個麵糰剛好排成Mickey臉:左上角(菠蘿皮薄)、左下方(波蘿皮厚)是自然裂開,右上角是用切的。

DSC08645  

 

 麵糰放得太靠近,可以看出發酵後變大很多,我發覺,菠蘿皮厚薄都好,但重點是要能把整個麵包體表面包覆好~~

DSC08706.JPG  

 

後記:周老師看到這篇文章,給我的回應~~

這篇寫的真仔細,做的也好。

你的烤箱是哪種?我覺得上火不太平均耶,要不然拍起照片一定更好看。

如果你喜歡表面的菠蘿皮膨膨高高的,增加份量再加些發粉就行囉!

 

所以,原來「發粉」才是我尋找的答案~~~~^____^感謝老師~~

 

arrow
arrow

    view sky浮游水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